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嵩山河子

容人容心容言,增智增辉增荣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别人说,我像一杯水,透亮。 我说,我是一杯热水, 不,是一杯65度的白酒,不仅透亮,而且有热度。 我的确像一个傻子。 眼里揉不得沙子,总是爱自觉不自觉地为正义、为他人俩肋插刀。 漫漫人生,一事无成,总觉得:人生都是向西行的。 在这个世界,我们不能留下什么。 既然为人,就当快乐! 但要永远记着,把脑袋长在自己的肩膀上。 决不可人云亦云。

原创:写在南太平洋岸边的日记(七)  

2013-03-06 09:41:00|  分类: 瞬行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2013年1月17日  星期四   晴

美好总伴随瑕疵而生

 原创:写在南太平洋岸边的日记(七) - 嵩山河子 - 嵩山河子

       一觉醒来,时近五点,想再睡下去看来是不可能了。掏出本子,我记完了头天的笔记,八时三十分到餐厅用餐,九点与酒店告别。

一坐上车,司机把我们拉到了皇家植物院的另一端,在更佳的位置上看悉尼歌剧院和悉尼大桥,然后看麦考瑞夫人石椅。悉尼,隶属于新南威尔士(New southern wales),1.2万多平方公里,400多万人。就悉尼市本城来讲,面积并不算大,就是步行,我想用不了一天就可以绕城一圈。原创:写在南太平洋岸边的日记(七) - 嵩山河子 - 嵩山河子

麦考林夫人的石座椅

然悉尼的确是澳洲最大的城市,受世界的关注。全世界凡上过大学的人,几乎没人不知道悉尼和悉尼的歌剧院。据汤姆介绍,悉尼市有三大标志性建筑,在澳洲人看来,第一并不是悉尼歌剧院,而是悉尼大桥。原创:写在南太平洋岸边的日记(七) - 嵩山河子 - 嵩山河子

澳洲人首为敬重的悉尼大桥

正是悉尼大桥建起来之后,与另一端的城廓连了起来,后才建起了歌剧院。实际上,海湾、大桥、歌剧院和相连的城市,是一幅不可分隔的美丽画卷。悉尼的第三大标志性建筑是观景塔,建成于1982年,而桥、剧院分别建成于1932年和1973年。这三大建筑都很有特色。整个大桥没有一个焊接点,全部用铆钉铆了起来。观景塔也别具一格,整个看起来就像一幢佛家手握的转经桶。

悉尼的第三大建筑---观景塔

原创:写在南太平洋岸边的日记(七) - 嵩山河子 - 嵩山河子

 在这三大建筑中,用时最长、最麻烦、影响最久最深远的是悉尼歌剧院。

 

原创:写在南太平洋岸边的日记(七) - 嵩山河子 - 嵩山河子

或许,这是世界性的一大普遍规律,凡是伟大总孕育着艰辛和不同寻常。美好总伴随着难产而生。

悉尼歌剧院,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宿命。

当悉尼湾这座雄伟的大桥建成后,到悉尼的人愈来愈多。悉尼这座美丽的城市也愈发阔卓,发展的很快。随之商人、官员、艺术家迅速向这里转移,他们尽情地享受着这里美好的阳光、空气及所有的自然美色,不但喝着美酒,还需要唱着、跳着,听着音乐。然而,整个澳洲却没有一个像样的舞台。于是有人建议:悉尼应该建一座剧院。

自然,这是一件极其美好的事情。

美好伴随需要萌生。且生的迅速温馨。这个建议,很快便得到了人们的赏识,引起了一位来客的注意,他把这个设想和建议提到了众议院。

或许,这是一个成熟的意向。成熟就意味着成功。来之坊间的这个议案先是在众议院通过,很快也在参议院通过。于是决定由当时的政府筹办。

不就是建一个剧院吗?

当时的政府踌躇满志,信心百倍,很快就筹集了七百万元,计划用四年时间建成。

事情总是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。

要建剧院,到底要建一个什么样的剧院?虽经众议两院通过,政府也筹集了资金,但在当时并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。然而,他们却都知道这个剧院要建,必须建,应该建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剧院。

于是,在通过议案一年后的1956年,开始在全世界征集剧院方案,让当时这个地球上所有知名的建筑家们来设计。一下就收到了200多套方案。比较呀比较,筛选呀筛选普遍认为,丹麦一位年仅38岁的年轻建筑师设计的方案最好,应该把设计的头奖给他。但为了慎重起见,他们又仔细论证了一年,直到1957年才把设计奖颁发给这位丹麦青年设计师。原创:写在南太平洋岸边的日记(七) - 嵩山河子 - 嵩山河子

世界绝无仅有的悉尼歌剧院

有了方案,他们决定开始建设。丹麦的那位设计师过去虽然也多次获奖,但获奖的方案因资金问题从未有一个付诸实践。这次,他中奖了,决定举家迁到悉尼,亲自来建设这个剧院。从1959年开始建设,五年很快过去了,但700万元的资金还不够打基础,沉进了海底,原计划四年建成,第一期工程只打了个基础,不少人开始弹劾政府。然政府也确实无奈,只好一边忍着,一边继续筹集资金,继续建设。

没想到,这个剧院地地道道成了烂尾工程。

忍耐总是有限的。面对沉重的责难,政府也受不了了,便把责任推到了年轻的丹麦设计师身上。原本计划在这里永久定居的设计师,在众多责难的情况下,不得不离开这里,并发誓至死不会再踏上这块土地。

既使是没有了设计师,按照他的设计方案,这个剧院还是的建。第二期工程又延续了四年,终于完成了主体。但剧院不是居住的房子,内部需要有许多的配置,九年只是建成了一个空壳。

又经过五年的努力,歌剧院终于投入使用,直到1973年才有第一场演出。整个建设过程从原想的四年延长到十四年,总投资从计划的七百万元增加到一亿两千万,确实让悉尼政府、悉尼人作了不少的难。

也难怪悉尼人会对它那么有成见,非要把三大建筑的头顶贵冠戴在大桥的头上而不给它呢!

从入口处看到的歌剧院

原创:写在南太平洋岸边的日记(七) - 嵩山河子 - 嵩山河子

 (附:写在前边的话:从1月 14日到24日,我有幸和我的几位同事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些地方转了一圈,主要是考察几所大学,商谈合作办学的事宜。同时也考察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。在短短的时间内,除了业务之外,我极为认真地记下了活动的日记。虽是挂一漏万,但也不负艰辛真实,确为原汁原味。现将这些碎枝末节、杂思闲语加题目发出,以飨读者,也请各位同行者回味评 正。 )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23)| 评论(48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